糖友经验该如何取舍?

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病友间的交流,源自其亲身体会,更能唤起大家同感,且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如今好多糖尿病患者自发成立“糖友俱乐部”,定期交流,分享彼此心得体会,共同受益。但亦有一些患者朋友因盲目追随其他病友,采取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案,耽误病情,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因此,笔者认为糖尿病需多方面控制和治疗,应采取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切不可盲从他人。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

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药物治疗以及血糖监测,是驾驭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缺一不可。笔者就这五方面谈一谈糖尿病友之间该如何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经验。

首先,药物治疗是根本。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或发现血糖升高的朋友,应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确定病情严重程度,明确糖尿病分型,从而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并定期到医院复查血糖,由医生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位病人,一位70多岁的老年女性,自确诊糖尿病几年来,一直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偶然机会听几位糖尿病友说在服用某某中药,效果很好。于是自行停用胰岛素,改服中药。突然一天昏迷不省人事,送往医院时测血糖,超出电子血糖仪的测量范围,静脉血显示血糖高达38.67mmol/L,诊断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虽经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意识淡漠,反应迟钝,生活不能自理。糖尿病根据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同是2型糖尿病,病情的轻重不同,各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方案亦不同。所以在药物治疗方案上应严格由医生把关。

 如果说“药物治疗”这一驾马车须因人而异,具有专一性,万不可一味盲从,那么剩余四驾马车的经验交流和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大力提倡。健康教育是先导,也是被公认的治疗成败的关键。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一种疾病,只有明白了其发病机制,才能战胜它。现在许多医院都开展了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毕竟懂得主动获取糖尿病知识的患者只是小部分人群,病友间茶余饭后的交流就成为了解糖尿病常识的重要途径。一位病友糖尿病知识的渊博,可能会使其身边的一群糖友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饮食控制是基础,饮食要有规律,要用毅力科学节制。那些血糖一向控制较好的朋友,在饮食方面往往有一套自己的经验。一位农村的糖尿病朋友,听本地老中医讲南瓜,苦瓜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经亲自实践,果然如此。她把这一发现告诉身边的糖友,大家纷纷效仿,血糖较之以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治疗是保障,运动可促进葡萄糖透入肌肉细胞,促使肌肉对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减少尿糖,减少口服药或胰岛素的需要量。如何运动既不劳累或发生低血糖亦能起到降糖作用,相信病友的体会更为深刻,切身体验更有可行性。一位患糖尿病近二十年的朋友,几乎没有一点并发症,不能不令人惊叹。问及原因,得益于其十几年如一日的体育锻炼。每天晚餐后在公园跳两个小时的老年舞蹈,退休后更是坚持每天上午在公园里溜溜弯,打打太极。适宜的运动和持久的坚持创造了这个奇迹。血糖监测是关键,但这一环节常常被病友忽视。医生嘱咐定期复诊,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并发症,患者朋友认为自身尚无症状,对于医生的嘱咐依从性很差,等出现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为不可逆阶段。而病友的现身说法及惨痛教训远比医生的叮嘱来得更有效。

另外,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朋友往往心理负担很重,感觉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人生看不到希望。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也有的患者朋友对疾病持有否认和怀疑的态度,拒绝治疗,一切都满不在乎。此刻相对于医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病友间的安慰和经验交流显得更为直接有效。一些老糖友的成功典范可让新糖友重燃生活的希望。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则事例,法国31岁的戴尔芬已患1型糖尿病15年,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无法产生胰岛素,必须用药物维持生命,在过去的15年里,她经历过20440次注射,30660次血糖监测,然而她并不绝望,她曾参加过潜水、半程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项目,并于2009年初和丈夫一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戴尔芬说:“我们和正常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尽管要承受疾病的痛苦,但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把糖尿病视为一位旅行伴侣,和它一起面对挑战。” 相信这些成功的典范,会使患者朋友摆脱恐惧,走出心理阴影,积极配合治疗,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糖尿病友积累的宝贵经验、个人体会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教训,拿出来共同分享,相互借鉴,引以为戒,从而使患者朋友不再畏惧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大力提倡。但病情的诊断,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等应严格遵医嘱,科学用药,万不可肆意模仿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