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中已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随着媒体的宣传以及我们日常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人对乳腺癌的一些常见治疗手段有所耳闻。比如根治手术、保乳治疗、还有放、化疗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生手中的武器不再是上述常规兵器了,乳腺癌治疗的武器库中还多了一个新成员“定点爆破-靶向治疗”。那这种治疗手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的靶向治疗是指治疗的目标或者对象是精确的,对癌细胞进行精确打击,对机体正常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正像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某些楼房进行拆除,定向爆破一样,靶向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到乳腺癌细胞上,使细胞不能再繁殖、存活,最终起到杀伤乳腺癌细胞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在乳腺癌中存在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这些信号通路可以把一些有利于肿瘤增殖、转移的信号传递给癌细胞,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比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血管生成通路、细胞增殖通路、细胞周期调节、凋亡通路等。针对这些通路的靶向治疗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针对HER2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是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第一种分子靶向药物,自1998年开始被应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目前,曲妥珠单抗在早期及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药物的作用对象是HER2阳性的乳腺癌,只有具备了这个靶点,我们的靶向药物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病理检测中常规会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或Her2)。当常规病理检测C-erbB2或Her2是3个加号(+++)的时候,我们就认定其为Her2阳性。如果是2个加号(++),需要进一步通过别的方法加以确认。
既然靶向药物是针对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不是就是没什么副作用呢?应该说靶向药物和传统的化疗比起来副作用相对要少很多,但也不是一点没有。因为靶向药物各种针对信号通路,这些通路正常细胞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癌细胞活跃罢了,所以靶向药物也有其特定的不良反应。比如曲妥珠单抗呢,就需要关注其心脏毒性,尤其在以前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更需注意定期复查心脏情况。
目前国内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乳腺癌靶向药物还只有曲妥珠单抗,很多相关的靶向药物都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比如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拮抗剂治疗以及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治疗等,有很多相关临床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在内,我们目前也在进行一个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试验。所以对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参加这些临床试验,争取获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