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食管癌的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有的人在体检中发现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在进一步就医时,医生可能建议做内镜治疗。它包括内镜切除手术和内镜下非切除治疗。本文,我们主要来了解内镜下的非切除治疗方法。

这类疗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多极电凝术(mult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MPEC)、激光疗法、热探头治疗、冷冻疗法等。它们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内镜切除术联合应用。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适用于不愿意开刀、不能耐受手术(比如高龄、基础疾病较多、脏器功能不全),或手术不能保证切干净的患者。

它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食管癌内镜非切除治疗方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的 PDT 首个适应证,就是中晚期食管癌和梗阻性食管癌。对付早期食管癌也是它的“拿手好戏”。国外文献报道,PDT 治疗早期和进展期食管癌的完全应答率为 16%~97%,多数在 70% 左右。

PDT 治疗前,医生会先将光敏感的药物注射到患者体内。这些药物“喜欢”聚集到生长代谢异常的组织(比如肿瘤)周围。几天后,医生再通过内镜,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来照射肿瘤部位,早已聚集在此的光敏药物会活化,引发光化学反应,破坏肿瘤。

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利用电磁波产生的热效应,用能发射电磁波的内镜头照射病变组织,使组织脱水、干燥、凝固坏死,进而“热死”癌细胞。

它常用来治疗巴雷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腺癌,尤其擅长对付多发性、病变较长或累及食管全周的癌。

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但医生很难判断,它到底会不会进展成癌。有研究明确证实,通过射频消融术来治疗 Barrett 食管,能显著降低病变进展的风险,而且副作用非常小,术后穿孔和狭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比较低。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则表明,使用射频消融术对 Barrett 食管进行治疗后,进展成腺癌的风险下降了 7.4%,而且只有 11.8% 的患者发生了食管狭窄的不良反应。

但射频消融治疗后,病变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它一般与内镜下切除术联合使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推荐,在食管癌早期,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配合射频消融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通过一些致冷物质,比如液态氮喷雾或二氧化碳,对病灶组织进行快速冷却,诱导癌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及凋亡,可以简单理解为“冻死”癌细胞。

如果您的身体情况无法耐受手术,也不适合做内镜下切除手术,那么可以尝试冷冻疗法。值得说明的是,它不是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根治性手段,但可以缓解病情。

另外,冷冻疗法可用于治疗高度发育异常的 Barrett 食管,有效率高达 97%,并发症主要是狭窄、胸痛,但发生率仅为 2%~3%。

多极电凝法

多极电凝法是最早用于 Barrett 食管的热消融方法之一。它适用于没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即癌变风险相对较低)的病灶,治疗应答率(即病情有所缓解)达到 78%~88%。不过,电凝法操作比较麻烦,而且一次只能切除少量黏膜。常见并发症是胸痛、吞咽痛、狭窄,通过球囊扩张可以明显缓解。

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

电离氩离子可以产生热量,能够用来杀死癌细胞,常用于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它最早用于外科手术的创面止血,后来慢慢用于小的、扁平的消化道病变,以及Barrett 食管、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等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有吞咽痛、吞咽困难和胸痛。APC 不能获取有效的癌组织样本,复发率也较高,现在用得越来越少了。

共同撰写: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胃肠肿瘤外科 袁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