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胃癌患者对术后留置胃管感到恐惧,除了感觉到咽喉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以外,从管里抽出不同性状及颜色的液体也加重了心理负担。绝大多数患者迫切希望能尽快拔除胃管,以减轻术后留置胃管的痛苦。那么,胃管是否可以拔除?这就需要了解术后留置胃管的作用。以下就做一介绍。
术后为何要留置胃管?
胃切除手术后,由于麻醉、镇痛和术中损伤等因素,胃肠蠕动功能会受到抑制,从而出现肠麻痹,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研究表明,手术后小肠蠕动在几小时内恢复,胃蠕动恢复需 24~48 小时,结肠需 3~5 天。人体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约 5300~9500ml,吞咽及肠道分泌的气体约 30~300ml,大部分分泌液会在小肠被重吸收。肠麻痹可能会导致消化液积聚。
胃管连接负压可引流出胃内积聚的消化液,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即进行胃肠减压,每日抽出量约为 200ml。
一旦术后发生梗阻、出血等并发症,胃管的更大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胃管可以不断抽出胃内液体,降低胃肠内压力,避免因压力过大影响胃的吻合口愈合(吻合口瘘);如果胃管有较多的血性液体引出,提示可能发生了胃内出血,需要及时处理。同时,胃管也兼有鼻饲的作用,即通过胃管注入营养物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术后恢复。
可见,留置胃管对胃癌术后患者是有一定作用的。
术后是否一定要留置胃管?
既然胃管有这么多作用,那么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是不是必需呢?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提出及微创手术的普及,术后不常规留置胃管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胃癌术后常规留置胃管并没有提高安全性,无法减少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可能引起咽喉不适、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目前医生通常会在术后选择性留置胃管,即术前不常规放置胃管,只是在术后有明显的呕吐、腹胀等症状,给予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措施后症状仍不缓解时,再放置胃管。胃癌胃切除手术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 (2016 版)明确指出,术后不推荐常规使用鼻胃管,仅在发生胃排空障碍时选择性使用。
留置胃管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需要留置胃管者,对胃管的护理要予以足够重视:妥善固定胃管,避免脱出;每 4 小时用生理盐水 10~20ml 冲洗一次,保持胃管通畅;观察引流出的液体性质、颜色、量,判断胃内有无出血;固定胃管的胶布,要隔日更换 1 次。部分患者在留置胃管时咽喉部有异物感,这是正常机体反应,切勿自行拔除。
通常在术后几天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医生会夹闭胃管要求患者试验性喝水,如无腹胀、腹痛等不适,会考虑拔除胃管。
如果不小心将胃管拔出怎么办?首先要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留置胃管,如果暂不需要处理,那么患者一定要注意是否有严重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医生还会判断是否有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一旦发生上述情况,会考虑重新放置胃管。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留置胃管,有必要留置胃管者,认识到胃管的上述作用后,相信也不会对其再抱有抗拒心理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张君严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