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癌,避免这些认识误区

胃癌,也就是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对此,大家似乎并没有什么疑问。但实际上,关于胃癌仍有一些认识误区。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关于胃部疾病(包括胃癌)的认识误区,一起了解下。

误区 1:胃痛不是大问题,吃点药就可以了

出现胃部不适或疼痛时,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认定是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导致,通常会先在药店自行购买“胃药”服用。

但实际上,引起胃部不适的原因很多,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良性疾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疾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等保守治疗予以缓解,而胃癌就不是吃药这么简单了。

胃癌所致胃痛,药物治疗或许能使疼痛等不适得以暂时性缓解,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再次出现类似症状,甚至更为严重。单靠“吃点药”,不仅会延误病情诊治,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生存(即预后)。

胃癌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消化性溃疡类似症状,这些症状极易被患者忽视而延误诊断。因此,当胃部出现不适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诊治。

误区 2:只是胃不舒服而已,没必要做胃镜

经常有患者抱怨,自己只是“胃不舒服”,医生怎么就要求做胃镜?并且,一些患者常以胃镜检查费用较高、做胃镜时非常痛苦为由,拒绝或排斥做胃镜检查。胃镜被这些患者看做是“不必要”的检查。

事实上,胃镜对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目前诊断胃癌首选的检查手段。其优点在于:

  • 可以在镜下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范围等情况。
  • 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可疑病灶,可以直接进行钳取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 带有超声探头的超声胃镜还可以对病变区域进行探测成像,以了解病变在胃壁内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确定术前临床分期,并据此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另外,随着临床医生操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仪器设备的改进,多数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明显不适,因此,不必对胃镜检查过度恐惧。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资料,并参照《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 年,长沙)》,确定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 ≥40 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 幽门螺杆菌(Hp) 感染者;
  •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者;
  •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误区 3:胃切除后就不会再得胃癌

一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接受了胃大部切除术,这些患者认为,胃部的溃疡等病变已经被切除,并且多数胃组织也已经被切除,因此,今后一定不会再得胃癌了。

事实上,胃大部切除后的残胃仍然有可能发生癌变。医学上,这种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 5 年以上,于残胃出现的原发癌被称为残胃癌。残胃癌的发生率约为 1%~5%,多数患者发生残胃癌与胃大部切除术的间隔时间在 10~20 年左右。

残胃癌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饱胀感、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贫血、体重下降等,但症状的特异性不高,容易被误认为是胃切除术后的胃肠功能紊乱或溃疡复发。

因此,胃切除术后的患者,依然不能对胃部症状掉以轻心,对于胃切除术后,特别是手术超过 10 年的患者,或者是出现消化道症状或类似溃疡症状的残胃患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及早发现残胃癌并给予积极、系统的治疗,对提高残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误区 4:癌是不治之症,得了胃癌活不久

癌症患者及家属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患者还有多长的生存时间。胃癌被许多人看做是不治之症。

事实上,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与肿瘤的病理学分期、组织学类型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胃癌大体可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病灶局限于胃壁浅层,经过手术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但由于早期胃癌并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许多胃癌诊断时即已处于进展期。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因此,胃癌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提高对胃癌的警惕与重视,早期发现潜在病变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依然能够获得很好的生存收益,甚至达到治愈。

总之,正确认识疾病是规范诊治的重要一步,请多多咨询医生,澄清认识、避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