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扩展了依鲁替尼的适应证——治疗一线或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成年患者。
依鲁替尼是第一个获批用于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药物,在此之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对一部分患者,激素治疗无效。对于这类患者,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
目录
什么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攻击患者组织中的健康细胞时,就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可分为急性(aGVHD)和慢性(cGVHD)。根据受累器官,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还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常常极为缓慢,症状复杂,可表现在皮肤、眼睛、口腔、肠道、肝脏和肺部。在所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约为30%~70%。
糖皮质激素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线治疗,若激素1 mg/(kg·d)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2周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情仍无改善,或是糖皮质激素用量超过0.5 mg/(kg·d)治疗4~8周无改善或激素不能减量至0.5 mg/(kg·d)以下则判断为激素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什么是依鲁替尼?
依鲁替尼是一个口服激酶抑制剂,之前被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携带17p删除的NHL、套细胞淋巴瘤(MCL)、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边缘区淋巴瘤(MZL)。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依鲁替尼通过抑制B细胞中的Bruton酪氨酸激酶和T细胞中白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从而减轻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疗效证据:67%激素控制无效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改善
依鲁替尼的获批主要基于1项单臂临床试验的数据,研究纳入4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尽管使用了标准的糖皮质激素,但症状依然持续存在。大多数(88%)患者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和皮疹,超过50%的患者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在该试验中,67%的患者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有所改善。在48%的试验患者中,症状的改善持续长达五个月或更长时间。
不良反应:需警惕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和肿瘤溶解综合征
依鲁替尼用于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疲劳、瘀伤、腹泻、血小板减少、肌肉痉挛、口腔溃疡、恶心、出血、贫血和肺炎。
需要注意的是,依鲁替尼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严重出血、感染、血细胞减少、心律失常(房颤)、高血压、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肿瘤溶解综合征。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不应服用依鲁替尼,因为它可能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伤害。
如何使用依鲁替尼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根据获批的产品说明书,依鲁替尼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推荐用法及用量如下:
- 推荐给药剂量:每天口服420 mg直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进展,或是恶性肿瘤复发,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当患者不再需要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时,需要进行医学评估后才能停药。
- 对于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级)者,推荐剂量为每日140 mg;中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B级)者,推荐剂量为每日70 mg。
依鲁替尼在2017年已在我国上市,但目前在我国获批的适应证并不包括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患者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可能带来不良反应,还有一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依鲁替尼的获批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像依鲁替尼一样的靶向药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带来更为长久的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