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VS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结核病患病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4倍,糖尿病控制不良组的结核病发病率是糖尿病控制良好组的3倍。反过来,活动性肺结核也可加重糖尿病,使血糖升高,不易控制,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也就是说,糖尿病为结核家族的的延续默默地在做着贡献,而结核病也暗中帮着糖尿病干坏事!

  这对好姐妹,哪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呢?

  也就是说,这两个病有没有发生的先后顺序呢?

  一般认为,糖尿病先于肺结核的占70%左右,肺结核先于糖尿病者仅占5%-10%。但实际上,临床上同时发现的较多,约占50%。

  也就是说,理论上糖尿病做姐姐的机会是70%,但实际上,有50%的情况,是作为双胞胎被同时发现的。

  既然糖尿病患者较常人更容易患上结核病,那么有没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干预一下呢?

  因缺乏随机对照性研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必要性目前仍不够明确。世界卫生组织(WHO)不推荐使用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我国有什么规定呢?我国规定:已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结核病高危对象,如糖尿病、矽肺、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可进行预防性化学治疗。

  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核心治疗有两方面:

  一、抗结核治疗

  二、控制血糖。

  先说说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的方案目前没什么争议。但是抗结核治疗的疗程、剂量尚存在争议。

  我国规定,化疗的疗程以9-12月为宜,必要时也可适当延长。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抗结核疗程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要根据具体的个体来决定治疗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不放心,就多吃会儿。

  在并存糖尿病的情况下,抗结核药物实际血药浓度低于预期浓度。因此,有人提出,要根据血药浓度的检测来调整患者的抗结核药物用量。这个建议很有建设性,但更具挑战性,尤其在我国,根本行不通。

  血糖的控制有没有目标?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推荐:

  成人空腹血糖目标为:4.4-7.0mmol/L,非空腹血糖目标为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实际上,无论是结核病本身还是抗结核药物都妨碍对血糖的控制。因此,要达到我国规定的目标其实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还要照顾到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并发症以及考虑到一些安全因素等,我们的目标反正是放宽了一些。

  降糖药物的选择上,还是首选胰岛素。常用的无论是磺脲类还是双胍类,都会受到抗结核药物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降糖的效果。而胰岛素是不被代谢的,不会受到包括利福平在内的抗结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影响。因此,降糖效果有保障的胰岛素是最佳的选择,患者朋友千万不要犹豫,更不要听信什么用胰岛素会成瘾的谣言,而拒绝使用!

  糖尿病是结核病的好姐妹,不仅影响了结核病的发病,还影响结核病的治疗及转归。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不仅抗结核的疗程要延长,而且治疗的失败率更高,复发率也更高。已经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结核病治疗失败和复发的独立因素。但可欣慰一点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证据证明,糖尿病能增加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虽然,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死亡率比没有糖尿病的结核病人要高2倍。

  两者的关系如此之密切,用狼狈为奸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此,主动发现它们,主动出击来对付他们,已经在医学界达成共识。目前切实有效的方式就是双向筛查。

  何为双向筛查?简单说,就是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结核病,在结核病患者中筛查糖尿病。所有的病人入院时都要常规检查血糖,发现了很多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很有意义。

  而对于在糖尿病患者中如何筛查结核病,一些研究显示,症状筛查结合胸部影像检查,是相对经济、简便易行的方法。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建议糖尿病病人每年需1-2次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肺结核及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现。

  总之,糖尿病和结核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结核病控制的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