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得了甲状腺癌,放疗不常用
外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就是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甲状腺癌对放疗不太敏感,单纯放疗对绝大多数患者益处不大,反而可能造成不良反应,增加后续手术难度。
对于通过手术有可能根治的分化型癌或髓样癌,不提倡做常规放疗或者术后放疗。分化型癌即便在术后有微小残留病灶,通过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RAI)治疗效果也不错,不需要做外放射治疗。
哪些情况下可能用放疗?
-
未分化癌
如果能手术,放疗可以作为术前或术后的辅助;如果不能手术,放疗有助于缩小肿瘤,缓解症状,让患者更舒适。
-
分化型癌
手术未能完全切除,并且残留病灶较大,癌细胞不摄碘(不能用 RAI 治疗)或虽然摄碘但达不到治疗剂量。
局部复发后手术无法切除、或 RAI 治疗后复发。
-
髓样癌
如果不能手术根治,术后要做放疗。
小结一下,对于甲状腺癌,放疗的使用比较局限,多作为手术或 RAI 治疗的辅助。
放疗流程是怎样的?
确定放疗的剂量和疗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医生先要确定放疗的目的和方法,再确定照射部位和范围,即“靶区”,接下来要制定治疗计划,并在模拟机上复核、定位、修正治疗方案。治疗开始后,还需要定期核对,必要时可能还会调整治疗方案。详细的放疗流程请见下图。
确定治疗总剂量后,并不是一次照完,而要分次照射,目的是减少急性不良反应,并给正常组织留出修复时间。
如何判断疗效?
放疗的疗效会持续到疗程结束后一段时间。所以,医生会在疗程中、疗程结束时和结束后 1 个月或 3 个月时进行评价,参照严格的专业标准,来判断放疗是否有效,具体如下表。
表 1.放疗疗效评价标准 | ||
疗效评价 |
目标病灶 (“可以测量的病灶”) |
非目标病灶 (“不可测量的病灶”,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骨转移灶等) |
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 | 所有病灶消失 | 所有病灶消失,血液肿瘤标记物恢复正常水平 |
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 病灶直径总和比治疗开始前减少超过 30% | |
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 与治疗开始后病灶最小时相比,直径总和增加超过 20%,或出现新病灶。 | ≥1个新病灶出现,和(或)原有病灶进展 |
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 | 靶病灶减小没达到 PR,增加也没达到 PD。 | ≥1个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记物高于正常 |
放疗能重复做吗?
放疗能不能重复做,与放疗的剂量、间隔时间、周围健康组织能承受的最大放射剂量、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关。
两次放疗间隔越长、放疗剂量越低、范围越小,患者一般状态越好,越有机会再次放疗。反之往往没机会再次放疗。
需要注意的是,反复放疗会带来更严重的副作用,可能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医生通常在没有其他好办法时,才选择再次放疗。
放疗能与 RAI 联合使用吗?
一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要用 RAI 治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清甲”);二是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转移灶(“清灶”)。
由此可见,放疗与 RAI 的使用范围基本不重合,两者联用比较少见。对于局部有少量癌组织残留、而又无法手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一般会先做 RAI 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得到根治、或长期缓解。当 RAI 效果不明显时,有可能采用局部放疗。
放疗有哪些副作用?如何自我保护?
表 2. 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 | ||
副作用 | 表现 | 自我保护 |
皮肤反应 | 红斑、烧灼感、瘙痒、色素沉着、脱屑破溃等 | 保持照射区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避免刺激,涂用保护性药膏,严重者可能需要中断放疗 |
喉、咽部黏膜炎症 |
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临床表现为喉咙干涩、咽喉疼痛、吞咽困难等。严重者会在放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出现喉水肿,导致窒息。 |
吃饭慢一些,吃温食、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甲状腺功能低下 | 如疲劳、怕冷、体重增加等 |
服用甲状腺激素片 |
其他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放射性脊髓损伤、唾液腺功能减退、牙龈炎症等,医生会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理。
共同撰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钱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