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肺癌患者在与病友聊天时,会发现大家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医生为什么会“区别对待”?其实,这在专业界叫“个体化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新模式。简单说,是指医生根据每位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分子检测结果、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情况,“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目录
同为肺癌,千人千面
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全部病例的 20%)和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后者又包括腺癌(约占 35%)、鳞癌(约占 30%)和大细胞肺癌(约占 10%)等亚型。可见,肺癌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组”疾病。
除了病理类型复杂,肺癌还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也就是说,癌细胞在迅速分裂增殖的过程中,子细胞出现基因的变化,使肿瘤在生长速度、侵犯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产生差异。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状态下,肺癌具有不同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特性,从而决定了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
可见,肺癌的情况极为复杂,肿瘤生长部位、分期、病理分型、基因分型、副癌综合征(除肿瘤本身压迫和转移引起症状之外的其它全身性表现)等等各不相同,加之患者年龄、体力状况(PS 评分)、合并症等千差万别,医生也不能只用一套治疗方案“打天下”。
治疗手段多样,需要“量体裁衣”
肺癌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通常也需要综合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放射治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医生的意见,如同现代战场上的多兵种联合作战。这在专业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多学科治疗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具体而言,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套餐”包括:个体化手术方案、基于精准定位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个体化放疗、个体化化疗、介入治疗,以及针对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针对免疫检查点 CTLA-4/PD-1/PD-L1 的免疫治疗等。
目前,第三代化疗药联合铂类的双药方案是肺癌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提高了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但它的疗效已经基本到达“天花板”,很难再有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物基因学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寻找每位患者肿瘤细胞独特的遗传学“身份密码”,并选择相应药物给予“精准打击”,是必然趋势。
“个体化”治疗是如何实现的?
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流程通常是:胸外科医生先判断能否手术切除肿瘤;如果不能手术,则由内科(呼吸内科或肿瘤内科)医生制定药物治疗(包括传统化疗、靶向药物治疗或免疫治疗)方案,内科医生还可能会请放疗科医生会诊。此外,摧毁局部肿瘤病灶的治疗还有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置入、热灌注化疗(化疗与热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等,主管医生也会请相应的专家来讨论。另外,中国还有特殊国情,有些患者还会寻求专业中医师帮助,服用适宜的中药调理身体、缓解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下面,我们特别介绍一下化疗和靶向治疗。
化疗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在选择一线(首选或标准选择)化疗方案时,一般用含铂两药方案,治疗 4~6 个周期。“一线”药物耐药后,再选择“二线”方案。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同样性别和病理类型的患者,同样的化疗方案却会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
尽管已被专业界公认为“标准治疗方案”,但含铂两药方案例如紫杉醇+顺铂的有效率也只有 25% 至 45%,也就是说,至少有 60% 的患者没有获益。
对于化疗,目前尚无有效的选择性标志物。曾有研究报道,如果患者没有 EGFR 基因突变、而 ERCC1 基因(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低表达,就有可能从含铂化疗方案中获益,但大规模临床试验否定了这种观点。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的疗效更与药物针对的特定靶点直接相关,例如吉非替尼 (Gefitinib) 和厄洛替尼 (Erlotinib) 对有 EGFR 基因敏感突变的患者疗效很好,但如果肿瘤的分子类型不是 EGFR 突变、而是“ALK 基因重排”,就需要选用另一种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来治疗。
由此可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肺癌的诊断和治疗都深入到分子水平。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肿瘤携带的遗传学信息不同,治疗方案也不一样。这种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既可以更有效地杀灭肿瘤,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王震副主任医师 刘思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