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内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卫生部

肺癌

一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肿瘤内科石学军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明显远处转移倾向,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但预后较差。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二缩略语

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N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

CYFRA21-1: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fragment)

三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四诊断依据

有5%-15%的患者无症状,这类病人一般在常规体检(如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就诊时可疑病人:

患者常见症状:咳嗽、咯血、胸痛及发热,另外注意体重。

(一)胸内肺内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①咳嗽―一般为刺激性干咳:早期症状,无痰或少痰。

但性质可如下:

高调金属音性咳嗽或刺激性呛:表明肿瘤已经引起支气管狭窄。但病人多未就诊。

咳大量黏液痰:患者可能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②咯血:多见于中央型肺癌。

◇痰中带血、血痰―原因肿瘤向管腔内生长,局部组织少量坏死。

◇大咯血―原因肿瘤表面糜烂严重侵蚀大血管。

③气短喘鸣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肿瘤已经引起支气管狭窄(听诊时可发现局限或单侧哮鸣音)。

2肿瘤转移至到肺门淋巴结致使肿大的淋巴结压迫主支气管或隆突。

3转移至胸膜引起胸腔积液,或转移至心包引起心包积液。1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④发热

◇多数发热的原因―由于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肿瘤组织本身引起的癌性发热―多为低热。

⑤体重下降

往往提示恶性疾病的可能。

(二)胸内肺外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①胸痛近半数患者有模糊或难以描述的胸痛或钝痛―原因:肿瘤细胞侵犯或阻塞性炎症波及部分胸膜或胸壁引起。

1胸部不规则的钝痛或隐痛,且呼吸、咳嗽时加重―考虑肿瘤细胞侵犯到位于胸膜附近。

2肋骨、脊柱有压痛点,与呼吸、咳嗽无关―考虑肋骨、脊柱受癌细胞侵犯。

3胸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区―考虑其肋间神经受癌细胞侵犯。

另外患者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痛,在夜间尤甚,考虑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

②声音嘶哑癌肿直接压迫或转移致纵隔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多见左侧神经)。

③吞咽困难此时病变累及食管―癌肿侵犯或压迫食管,特别注意:当患者吞咽苦难伴难治的肺炎考虑:癌性气管-食管瘘导致肺部感染。

④胸水约1O%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水,通常提示肿瘤转移累及胸膜或肺淋巴回流受阻。

本病两大具有特点临床临床综合征:

①患者出现头面部水肿、颈部肿胀,前胸壁淤血及静脉曲张,患者常主诉领口进行性变紧,感头痛及头晕―考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原因: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即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以及腔静脉内癌栓阻塞。

②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少汗或无汗―考虑Horner综合征(称之:肺尖部肺癌、肺上沟瘤、Pancoast瘤),原因:肿瘤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同侧病变引起同侧体征)。

(三)胸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胸腔外转移的症状、体征可见于3%-10%的患者。以小细胞肺癌居多。

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状态异常。少见的症状为癫痫发作,偏瘫,小脑功能障碍,定向力和语言障碍。此外还可有脑病,小脑皮质变性,外周神经病变,肌无力及精神症状。

②转移至骨骼发生率非常高,且最常见为脊柱转移,可压迫椎管引起局部压迫和受阻症状。余转移可引起骨痛和病理性骨折。大多为溶骨性病变,少数为成骨性。

③转移至腹部部分小细胞肺癌可转移到胰腺,表现为胰腺炎症状或阻塞性黄疸。其他细胞类型的肺癌也可转移到胃肠道、肾上腺和腹膜后淋巴结,多无临床症状,依靠CT、MRI或PET作出诊断。

④转移至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是肺癌转移的常见部位,可毫无症状。典型者多位于前斜角肌区,固定且坚硬,逐渐增大、增多,可以融合,多无痛感。

(四)胸外表现

指肺癌非转移性胸外表现或称之为副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肺癌副综合征往往易被忽略,在肺癌中发生较高,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某些特殊激素、抗原、酶或代谢产物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与肺癌所致的直接侵蚀、转移、阻塞压迫无关。这类症状和体征表现于胸廓以外各脏器,当肺癌被切除或有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肺癌复发时再现。

主要为以下几方面表现。

1.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常见于肺癌,也见于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和肺转移癌(胸腺、子宫、前列腺转移)。多侵犯上、下肢长骨远端,发生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

2.异位促性腺激素合并异位促性腺激素的肺癌不多,大部分是大细胞肺癌,主要为男性轻度乳房发育和增生性骨关节病。

3.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小细胞肺癌或支气管类癌是引起库欣综合征的最常见细2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胞类型,很多患者在瘤组织中甚至血中可测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高。

4.分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水中毒症状,还可伴有逐渐加重的神经并发症。其特征是低钠(血清钠<135mmol /L=,低渗(血浆渗透压<280mOsm/kg=。

5.神经肌肉综合征包括小脑皮质变性、脊髓小脑变性、周围神经病变、重症肌无力和肌病等。发生原因不明确。这些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和有无转移无关。它可以发生于肿瘤出现前数年,也可与肿瘤同时发生;在手术切除后尚可发生,或原有的症状无改变。可发生于各型肺癌,但多见子小细胞未分化癌。

6.高钙血症可由骨转移或肿瘤分泌过多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引起,常见于鳞癌。患者表现为嗜睡,厌食,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及精神变化。切除肿瘤后血钙水平可恢复正常,血钙再次升高可考虑肿瘤复发。

7.类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的典型特征是皮肤、心血管、胃肠道和呼吸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面部、上肢躯干的潮红或水肿,胃肠蠕动增强,腹泻,心动过速,喘息,瘙痒和感觉异常。这些阵发性症状和体征与肿瘤释放不同的血管活性物质有关,除了5-羟色胺外,还包括缓激肽、血管舒缓素和儿茶酚胺。

此外,还可有黑色棘皮症及皮肌炎、掌跖皮肤过度角化症、硬皮症,以及栓塞性静脉炎、非细菌性栓塞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毛细血管病性渗血性贫血等肺外表现。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肺癌,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肺癌病人血液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可能。

2.肿瘤标志物检查

(1)CEA:30%~70%肺癌患者血清中有异常高水平的CEA,但主要见于较晚期肺癌患者。目前血清中CEA的检查主要用于估计肺癌预后以及对治疗过程的监测。

(2)NSE:是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监测治疗反应,根据检测方法和使用试剂的不同,参考值不同。

(3)CYFRA21-1: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记物,对肺鳞癌诊断的敏感性可达60%,根据检测方法和使用试剂的不同,参考值不同。

3.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应包括胸部正位和侧位片。在基层医院,胸部正侧位片仍是肺癌初诊时最基本和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一旦诊断或疑诊肺癌,即行胸部CT检查。

(2)CT检查:

胸部CT是肺癌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用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及治疗后随诊。有条件的医院在肺癌病人行胸部CT扫描时范围应包括肾上腺。应尽量采用增强扫描,尤其是肺中心型病变的患者。另外CT是显示脑转移瘤的基本检查方法,有临床症状者或进展期病人应行脑CT扫描,并尽可能采用增强扫描。

(3)超声检查

主要用于发现腹部重要器官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也用于颈部淋巴结的检查。对于贴邻胸壁的肺内病变或胸壁病变,可鉴别其囊实性及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超声还常用于胸水抽取定位。

(4)骨扫描

3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对肺癌骨转移检出的敏感性较高,但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可用于以下情况:肺癌的术前检查;伴有局部症状的病人。

(5)进一步检查(可考虑转院检查)

①疑难病例;②患者要求采取更全面的影像检查;③临床需要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时:如欲判断胸壁或纵隔是否受侵;显示肺上沟瘤的范围;鉴别肿瘤复发、放射治疗后纤维化;排除颅内转移等需行MRI,在进行肺癌后分期及治疗后随诊需行PET-CT检查。

4.组织细胞学检查

(1)痰细胞学检查

目前肺癌简单方便的无创诊断方法,连续涂片检查可提高阳性率约达60%,是可疑肺癌病例的常规诊断方法。

(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肺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肺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作用。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必需的常规检查项目。

而经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检查(TBNA),虽利于治疗前分期,但因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有需要者应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3)其他

如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活检、纵隔镜活检、胸水细胞学检查等,在有适应证的情况下,可根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以协助诊断。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是肺癌的重要诊断技术,有条件的医院可将其用于难以定性的肺内病变的诊断,以及临床诊断肺癌需经细胞学、组织学证实而其它方法又难以取材的病例。

五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下列之一者可作为临床诊断:

1.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物,有分叶或毛刺。

2.肺癌高危人群,有咳嗽或痰血,胸部X线检查发现局限性病变,经积极抗炎或抗结核治疗(2-4周)无效或病变增大者。

3.节段性肺炎在2~3月内发展成为肺叶不张,或肺叶不张短期内发展成为全肺不张。

4.短期内出现无其他原因的一侧增长性血性胸水,或一侧多量血性胸水同时伴肺不张者或胸膜结节状改变者。

5.明显咳嗽、气促,胸片显示双肺粟粒样或弥漫性病变,可排除粟粒型肺结核、肺转移瘤、肺霉菌病者。

6.胸片发现肺部肿物,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并出现上腔静脉阻塞、喉返神经麻痹等症状,或伴有远处转移表现者。

注意:临床诊断肺癌病例不宜做放化疗,也不提倡进行试验性放化疗。

(二)确诊。

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为肺癌。

1.肺部病变可疑为肺癌,经过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水细胞学检查,胸腔镜、纵隔镜活检或开胸活检明确诊断者。痰细胞学检查阳性者建议除外鼻腔、口腔、鼻咽、喉、食管等处的恶性肿瘤。

4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2.肺部病变可疑为肺癌,肺外病变经活检或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者。

附:鉴别诊断

(一)良性肿瘤。

常见的有肺错构瘤、支气管肺囊肿、巨大淋巴结增生、炎性肌母细胞瘤、硬化性血管瘤、动静脉瘘和肺隔离症等。这些良性肿瘤的病变在影像检查上,均各有其特点,若与恶性肿瘤不易区别时,应考虑手术。

(二)结核性病变。

肺部疾病中较常见也是最容易与肺癌相混淆的病变。临床上容易误诊误治或延误治疗。对于临床上难于鉴别的病变,应反复做痰液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直至开胸探查。在明确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前禁忌行放化疗,但可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及密切随访。

(三)肺炎。

大约有1/4的肺癌早期以肺炎的形式出现。对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生在同一部位的肺炎应高度警惕有肺癌可能。

(四)其他。

包括发生在肺部的一些少见和罕见的良恶性肿瘤,术前往往难以鉴别。

六肺癌的分类和分期

(一)肺癌的分类。

WHO肺癌组织学分类(2004),见后。

(二)肺癌的分期。

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UICC 2002)

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或痰、支气管冲洗液找到癌细胞但影像学或支气管镜没有可见的肿瘤。

T0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3 cm,周围被肺或脏层胸膜所包绕,支气管镜下肿瘤侵犯没有超出叶支气管(即没有累及主支气管)。

T2肿瘤大小或范围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肿瘤最大径>3 cm;累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 cm;累及脏层胸膜;扩展到肺门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但不累及全肺。

T3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了下述结构之一者:胸壁(包括肺上沟瘤)、膈肌、纵隔胸膜、心包;或肿瘤位于距隆突2 cm以内的主支气管,但尚未累及隆突;或全肺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

T4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了下述结构之一者: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突;同一肺叶内出现多个病灶或恶性胸水。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5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旁淋巴结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

N2转移至同侧纵隔和/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侧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远处转移(M)

MX远处转移不能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肺癌国际TNM分期

分期 TNM

隐性肺癌

0

IA

IB

IIA

IIB TX,N0,M0

原位癌

T1, N0, M0

T2, N0, M0

T1, N1, M0

T2, N1, M0 IIIB T4, N0, M0

T4, N1, M0

T4, N2, M0

T1, N3, M0

T2, N3, M0

IIIA T3, N0, M0

T1, N2, M0

T2, N2, M0

T3, N1, M0

T3, N2, M0 IV T3, N3, M0

T4, N3, M0

任何T,任何N, M1

小细胞肺癌分期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

局限期: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内,包括有锁骨上或前斜角肌淋巴结转移和同侧胸腔积液。

广泛期:病变超过局限期。

七治疗

治疗原则。

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细胞学、病理学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肿瘤,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拟行放、化疗的病人,应做Karnofsky或ECOG评分(见附录A)。

目前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为主。

(一)手术治疗

6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1.手术治疗原则

在任一非急诊手术治疗前,应根据诊断要求完成必要的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并对肺癌进行c-TNM分期,以便于制订全面、合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应由以胸外科手术为主要专业的外科医师来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制订手术方案。尽量做到肿瘤和区域淋巴结的完全性切除,同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肺组织。

如身体状况允许,则行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术。

如患者的肿瘤能手术切除且无肿瘤学及胸部手术原则的限制,可以选择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但其对设备条件要求高,技术难度及风险大,对有需要的患者应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

如身体状况不允许,则可以行局限性切除[肺段切除(首选)或楔形切除],此时亦可选择VATS术式。

(2)肺癌完全性切除手术应常规进行肺门和纵隔各组淋巴结(N1和N2淋巴结)切除并标明位置送病理学检查,最少对3个纵隔引流区(N2站)的淋巴结进行取样或行淋巴结清扫。

如肿瘤的解剖位置合适且能够保证切缘阴性,尽可能行保留更多肺功能的袖状肺叶切除术,它优于全肺切除术。

如肿瘤侵及心包外肺动脉临床上定义为T2,鼓励技术成熟的医院开展肺动脉成形术以免于全肺切除。对侵犯隆突部位肿瘤可行全肺切除及隆突切除成形或重建术的病例应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

(3)对肺癌完全性切除术后复发或孤立性肺转移者,排除远处转移情况下,可行余肺切除或病肺切除。

I期和II期的患者如经胸外科医生评估认为不能手术,则可改行根治性放疗和/或全身化疗。

2.下列情况可行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

(1)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T3N1M0;T1-2N2M0可完全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和部分小细胞肺癌(T1-2N0~1M0)。

(2)经新辅助治疗(化疗或化疗加放疗)后有效的N2非小细胞肺癌。

(3)部分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T4N0-2M0)如能局部完全切除肿瘤者,包括侵犯上腔静脉、其它毗邻大血管、心房、隆凸等。

①部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单发脑或肾上腺转移者。

②临床高度怀疑肺癌,经各种检查无法定性诊断,临床判断可完全性切除者,可考虑手术探查。

3.下列情况不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禁忌证)

(1)绝大部分诊断明确的Ⅳ期、大部分Ⅲb期和部分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及分期晚于T1-2N0-1M0期小细胞肺癌病人。

(2)心肺功能差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系统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二)放射治疗(如无放疗条件应转上级医院治疗)

肺癌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姑息性放疗、术前和术后放疗等。

1.原则

(1)应在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和/或呼吸内科共同讨论后决定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

(2)除急诊情况外,应在治疗前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全面的治疗计划。

7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3)对心肺疾患等原因不能手术患者,如果一般状况和预期寿命允许,放疗应以治愈为目的。

(4)接受根治性放疗或化放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因为暂时和可处理的毒性反应而中断治疗或减少剂量。这些毒性反应包括3度食管炎、血液学毒性等。应在毒性出现前对患者进解释。

(5)对于可能治愈的患者,治疗休息期间也应予以细心的监测和积极的支持治疗。

(6)术后放疗设计应参考患者手术病理报告和手术记录。

2.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或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D)。

3.防护

采用常规的放疗技术,应注意对肺、心脏和脊髓的保护,以避免对它们的严重放射性损伤。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参照RTOG分级标准(见附录E)。

4.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和调强放疗技术(IMRT)是目前较先进的放疗技术。如肺癌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转上级医院治疗。

(三)化学治疗。

肺癌化疗分为根治性化疗、姑息性化疗、新辅助化疗(术前)、辅助化疗(术后)、局部化疗和增敏的化疗。

1.治疗原则

(1)必须掌握临床适应证。

(2)必须强调治疗方案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2.治疗效果

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或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见附录B)。

3.常用方案

(1)非小细胞肺癌

一线治疗

①对于晚期、不可治愈性疾病,含顺铂的化疗方案优于最佳支持治疗:可延长中位生存6-12周,1年生存率提高1倍(提高的绝对值约10-15个百分点)。

②化疗适用于PS:0-2分的晚期或复发的NSCLC患者。

③首选两药联合方案(含铂类药物)。

④对于PS为2或老年患者,单药治疗或含铂的联合(一般状况好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

⑤全身化疗不适用于PS为3或4的患者。

⑥对于局部晚期NSCLC,化放疗优于单用放疗,且同步化放疗似乎优于序贯化放疗。

⑦顺铂或卡铂与以下任何一种药物联合都是有效的: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

4个-6个周期,如:NVB+DDP(去甲长春花碱/顺铂),PTX+CBP(紫杉醇/卡铂),DDP+GEM(顺铂/吉西他滨),DDP+TXT(顺铂/多西紫杉醇)等。

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参考如下:

已广泛应用的化疗方案 给药计划

顺铂75mg/m2,dl(或总量分3天给予)

长春瑞滨25-30mg/ m2,d1、8? 每28天重复,共化疗4周期

顺铂75-80mg/m2,dl

长春瑞滨25-30mg/m2,d1+8 每21天重复,共化疗4周期

顺铂100mg/m2,dl

依托泊苷100mg/m2,d1-3 每28天重复,共化疗4周期

顺铂80mg/m2,dl、22、43、64

长春花碱4mg/m2,d1、8、15、22、d43以后每2周1次 每21天重复,共化疗4周期

存在其他合并症或不能耐受顺铂的患者的化疗方案 给药计划

吉西他滨1,000 mg/m2,d1、8、15

卡铂AUC5,d1 每28天重复,共化疗4周期

紫杉醇200mg/m2,d1

卡铂AUC6,d1 每21天重复

多西他赛75mg/m2

卡铂AUC6 每21天重复

吉西他滨1,000mg/m2,d1、8

多西他赛85 mg/m2,d8 每21天重复,共化疗8周期

多西他赛85 mg/m2,d8 每21天重复,共化疗8周期

二线治疗

在一线治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患者,单药多西他赛可作为二线药物

(2)小细胞肺癌

一线化疗方案:

PE方案(顺铂/依托泊苷,DDP/VP-16),CE方案(卡铂/依托泊苷,CBP/VP-16)等。

二线化疗方案:

CAV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CTX/ADM/VCR),Topotecan单药方案。

如果半年以上复发的仍然可以采用原方案;半年以内复发的原则上应该换药。

肺癌分期治疗模式

1.非小细胞肺癌

(1)Ⅰ期(T1-2N0M0)

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肺叶或全肺切除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如心肺功能差,可行局限性肺切除术。对于不愿手术者,可行单独放射治疗。完全性切除的ⅠA期肺癌,术后不行辅助放疗或化疗,对于ⅠB期肺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目前不建议行术后辅助化疗。

(2)Ⅱ期(T1-2N1M0、T3N0M0)

N1Ⅱ期肺癌,首选手术治疗。完全性切除N1Ⅱ期肺癌,建议行术后辅助化疗,除临床

9 2011年版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吴常明整理

试验外,无须辅助放疗。

T3Ⅱ期肺癌,包括侵犯胸壁、隔肌、壁层心包,侵犯主支气管近隆突不足2cm和Pancoast瘤。除Pancoast瘤为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手术外,均为首选手术治疗。完全性切除T3Ⅱ期肺癌,建议行术后辅助化疗,除临床试验外,无须辅助放疗。

(3)Ⅲ期

分为ⅢA期和ⅢB期,包括已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或侵犯纵隔重要结构(T4)或有对侧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N3)的肺癌。

◇T3N1M0:治疗原则同T3II期非小细胞肺癌。

◇可切除的N2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的治疗为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加辅助化疗。

◇T4N0-1:可切除者选择手术治疗加辅助化疗,术后病理报告有肿瘤残留者,应给予局部根治剂量放疗;或新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或放化疗)加手术治疗。不可切除者的治疗为含铂方案的化疗加放射治疗。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治疗方案为含铂方案的化疗加放射治疗联合。

(4)Ⅳ期

◇以化疗为主要手段,治疗目的为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化疗方案参见化学治疗部分。

◇单发转移灶(脑或肾上腺)而肺部病变为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或肾上腺病变可手术切除,肺部原发病变按分期治疗原则进行。

2.小细胞肺癌

(1)局限期

分期为T1-2N0-1M0的治疗模式为手术治疗加术后化疗,亦可采用术前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模式。不适于手术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考虑化疗和放疗联合的治疗模式。

完全缓解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推荐预防性脑照射。

(2)广泛期

以全身化疗为主,不推荐预防性脑照射。

(3)复合性小细胞肺癌

化疗后如病灶缓解者,临床判断可完全性切除者,建议手术治疗。

八、随访

对于新发肺癌患者应建立完整病案和相关资料档案,治疗后定期随访和进行相应检查。治疗后头两年每3个月1次,两年后每6个月1次,直到5年,以后每年

附肺癌基本情况

1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和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世界第一位癌症死因。据统计,我国2002年肺癌男性发病率为42.4/10万,死亡率为33.21/10万。女性发病率为19.0/10万,死

亡率为13.45/10万。卫生部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中,肺癌居我国癌症死因首位,占全国癌症死因的22.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中国肺癌发病率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规范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使众多的肺癌患者受益,是全国各级各类具备基本资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

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约80%-90%的肺癌可归因于吸烟。与非吸烟者相比,45-64岁每日吸香烟1-19支和20支以上者患肺癌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27和8.61,与从不吸烟者比较,长期每日吸烟1-19支和20支以上者死于肺癌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14和10.73。

3 肺癌的高危人群:一般指长期吸烟(年龄>45岁,吸烟指数>400)和/或有职业接触史(如石棉)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