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老百姓对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以及影像学检查(B 超、CT 、MRI 甚至是 PET-CT)的广泛应用,发现肾脏“囊性病变”的情况越来越多。一般的良性肾囊肿病变多见,而对于如何排除那少数的恶性肾囊肿,即囊性肾癌,也时常被患者所问起。
目录
肾脏“囊性病变”一定就是“囊性肾癌”吗?
根据影像检查表现,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 4 型:
- Ⅰ 型为单纯性肾囊肿;
- Ⅱ 型也为良性病变,可有 1~2 个薄壁分隔;
- Ⅲ 型为复杂的囊性病变,病灶不能确定恶性,可有囊壁均匀性增厚和钙化结节,囊壁和分隔有不规则强化;
- Ⅳ 型为囊性肾癌,表现为囊壁不均匀增厚,或者有较厚的壁,增强后强化明显,可见结节,或者强化后可见软组织影。
绝大部分囊性肾癌表现为上述分型中的 Ⅲ 型或 Ⅳ 型,多数学者认为界定囊性肾癌的一个标准为肾癌囊性成分不少于 7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Bosniak 肾囊肿分类
Bosniak 分类 | CT 特征 | 恶性可能 | 处理 |
一类 |
|
1.7% | 无需治疗或随访 |
二类 |
|
0~14% | 无需治疗或随访 |
二 F 类 |
|
18.5% | 密切随访囊肿大小及影像学特征变化 |
三类 |
|
33% | 手术切除或消融 |
四类 |
|
92.5% | 手术切除或消融 |
囊性肾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目前对囊性肾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 4 种可能:
- 肿瘤细胞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其中一部分以单囊或多囊形式生长,逐渐形成单一或大小不等、互不相通、充满浆液且有假包膜的单房或多房囊性肾癌,部分病灶可有钙化,肿瘤常有假包膜;
- 肾癌由于供血不足,可出现出血、坏死及囊性病变而致假性囊肿形成,有时可有钙化;
- 极少数肾癌起源于囊肿的上皮组织,在囊肿的基底部形成肿瘤结节或癌细胞巢,壁薄且规则,少有钙化,易与肾囊肿相混淆;
- 肿瘤引起肾小管或小动脉阻塞,形成囊肿,囊肿增大时,肿瘤嵌入囊肿壁内。
目前,由前两种病理基础所形成的囊性肾癌占 90%,后两种引起的囊性肾癌占 10%,因此根据病理学特征将囊性肾癌分为 4 种亚型:
- 单房囊性肾癌
- 多房囊性肾癌
- 单纯性囊肿癌变
- 肾癌囊性变
此外,一些研究认为年龄(≥50 岁)、肥胖、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降低及高血压是单纯性肾囊肿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囊性肾癌会引起哪些症状?
囊性肾癌的症状并无特异性,与肾癌基本相似。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常通过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有时表现为腰背不适、腰痛、肉眼血尿、腹部包块、消瘦、发热等。恶病质及副癌综合征的发生率低,可能与其低分期、低分级、恶性程度低有关。
囊性肾癌如何治疗?
囊性肾癌预后的好坏与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肾细胞癌的组织学亚型,微血管浸润、肿瘤坏死及集合系统侵犯等因素有关。大多数囊性肾癌局限于肾脏,分期和分级较低,恶性程度低,因此预后好;但肾癌囊性病变亚型则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治疗方式的选择多根据肿瘤的大小以及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而定,手术方式为首选,可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或肾癌根治术。医生会根据以下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 如术前怀疑囊性肾癌,并且肿瘤体积较小(直径 <4cm)、肿瘤单发、位于肾 脏边缘,可按照保肾手术选择适应证,直接选择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
- 对于 Ⅲ 型复杂囊性病变,如病灶不能明确性质,体积较大,可手术探查,根据术中快速冰冻决定手术方案,如为良性,可行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如为恶性,需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 对于治疗意愿比较积极的患者,囊性肾癌若诊断明确且对侧肾功能良好,可以考虑根治性肾切除。
此外还有射频消融、冷冻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微创手术方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囊性肾癌术后应注意什么?
对于囊性肾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目前暂无有效可行的方案予以推荐。为避免肿瘤术后复发或种植转移,目前主要强调的是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严格遵守无瘤技术原则、不切割原则。一些相关术后注意事项同肾癌:
- 定期复查:术后 3 个月回院复查,并慎用造影剂,检查内容包括肾功能、胸片、B 超、CT 等,主要是评估术后残留肾功能能否满足机体需要,判断肿瘤是否发生转移或复发,之后按医生医嘱定期复查。
- 保护意识:疾病治疗注重选择肾毒性低的药物,定期检测肾功能,注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 调整饮食:建议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辛辣、饮酒,同时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中医调理方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前往中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