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内镜下切除,治愈早期食管癌

如果能早期发现食管癌,一般能采用内镜下治疗获得根治。这被称为“没有切口的手术”。其过程类似胃镜,无需开胸或开腹,就可以直接在体内将病变组织切除或灭活。它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而且创伤小、恢复快,生存率超过 95%。

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可分为内镜下切除术和非切除治疗两大类。

原则上,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率极低的早期食管癌,才适合进行内镜下切除术。如果高龄、身体情况不佳,不能耐受内镜下切除术,或不愿意做内镜切除治疗的,则可以选择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本文,我们将通过一个病例来展示,面对早期食管癌患者,医生如何判断能否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以及治疗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任先生,68 岁,近半年来偶有反酸、烧心症状。单位体检时没有发现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报告也都显示正常。但任先生的朋友中,有不幸得了食管癌的,而且也有反酸、烧心的症状,所以他还是不放心,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做了胃镜检查。

诊断过程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发现,任先生的食管中段有一块片状的黏膜糜烂区,颜色发红,直径大概 1cm,无其他异常的黏膜隆起或者溃疡。

医生在这片糜烂区域取了样本,并送到病理科进行活检,报告提示为早期食管癌(原位癌)。

医生对任先生解释说,胃镜及活检病理已经确诊为食管癌。从胃镜下看,初步判断属于比较早期的癌。但到底是不是早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分期检查。这些检查包括:超声胃镜检查,来判断食管癌的侵犯深度;胸部增强 CT,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其他全身检查,比如 PET-CT,可判断是否有其他器官的转移。

如果肿瘤仅仅局限在食管的这片黏膜糜烂区域,而没有长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那就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治愈。

随后,任先生做完了医生给他开的所有检查。其中,超声胃镜提示,肿瘤仅仅侵犯了食管壁的浅层(黏膜层),深层结构并没有看见肿瘤;胸部增强 CT 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他全身检查也没有发现远处转移。

因此,医生确诊任先生的食管癌属于早期。根据现行的诊疗指南,如果食管癌位于食管黏膜层,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极低,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

治疗选择

从任先生的病情来看,他既可以选择外科手术,也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术。那么,哪种方式更好一些呢?

医生是这样跟任先生解释的: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及内镜下切除手术,也就是大家说的“开刀手术”和“微创手术”。相比开刀手术(外科开胸或胸腔镜手术),内镜下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今后的生活质量更高。

当然,内镜下切除术也不是十全十美。它只能切除食管原发灶,而不能清扫位于食管腔外的纵隔淋巴结,因此只适合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转移率极低的早期食管癌。

任先生的食管癌位于黏膜层,影像学检查也排除了淋巴结和其他器官转移。据此,医生建议他,进行内镜下切除术。

任先生的疑虑

听了医生的分析,任先生提出了几个疑虑:

“第一,我做胃镜的时候,虽然进镜时感觉恶心、想吐,但还可以忍受。内镜下切除会不会比普通胃镜更痛苦?又是怎么切除食管癌的呢?花费多吗?”

医生说:

  1. 内镜下切除手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您不会有任何痛苦。
  2. 内镜下切除的过程就像切西瓜皮,通过镜下注射针,先往黏膜层下面注射生理盐水,形成水垫,将黏膜层抬举起来;再通过镜下电刀,沿着水垫,将病变所在的全部黏膜层和大部分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地剥离下来。
  3. 内镜切除后,创面平均在 1~2 个月时,会完全愈合。
  4. 内镜下治疗的花费,因病情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症而有差别。总体来说,比外科手术的花费要少。

“第二,内镜下切除术能不能彻底根治食管癌呢?”

医生说:

通过内镜完整切除癌肿后,切下来的标本会被完整地送到病理科,由病理医师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并给出最终的病理诊断。

  1.  如果病理检查证实,癌细胞位于黏膜层以内,病变也切干净了(即医学上说的“切缘干净”),那么就可以认为您得到了完全切除。
  2. 如果病理报告显示,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其他危险因素(如脉管癌栓、分化程度差等),那么,您就不需要再接受其他治疗了。
  3. 如果病理诊断为“黏膜下层浸润癌”,那就是说,癌已经超过了黏膜层。此时,医生要根据黏膜下浸润深度的不同,来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黏膜下层可再细分为上、中、下 3 层,癌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 如果癌位于黏膜下层的上 1/3 层,则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小于 10%)。此时再看切缘,如果是阴性的,并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其他危险因素,那么也可以不再接受其他治疗。
  • 如果癌超过了黏膜下层的上 1/3 层,那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就相对较高。此时,无论病灶是否切干净,此次内镜下切除术对于您的治疗都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或补行放射治疗。

要了解更多关于内镜下切除术的知识,请阅读以下文章

“第三,我听说,手术切除是对肿瘤的一种刺激,会不会导致肿瘤更快地扩散呢?内镜切除后,我能活多久?”

医生说:

“手术刺激肿瘤扩散”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请不要相信。无论外科手术还是内镜手术,都不会刺激肿瘤生长,更不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

如果您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并且进行了根治性切除,那么活过 5 年的概率(即 5 年生存率)是 95% 以上;而 5 年之后再出现转移或复发的概率,就变得非常小了,也就是说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治疗前评估

听了医生的解释,任先生的疑虑被彻底打消了,并开始进行治疗前的准备。

首先,医生询问他有没有得过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有没有长期口服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平时是否吸烟、饮酒;现在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平常能走多少路,能爬几层楼。

医生解释说,这些问题都是为了评估手术和麻醉风险的:

  1.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需要先进行内科治疗,等病情稳定后才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2. 如果长期口服抗凝药,则手术前需要停药至少 1 周。
  3. 吸烟的人,需要严格戒烟两周,才能手术。

幸运的是,任先生的生活习惯很好,不抽烟,偶尔饮酒;有高血压病,但长期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得很好;没有其他基础疾病,也没有长期口服抗凝药。因此,任先生很快就住上院了。

阅读下列文章,了解更多内镜下切除术的术前评估

治疗过程

手术前一天

内镜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分别和任先生进行了谈话,并请他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内镜医生主要交代了手术的风险:内镜切除手术属于微创治疗,身体表面不会有任何切口,您受到的创伤也非常小。

但切除病变时,需要使用内镜下的电刀。因此,内镜切除手术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内镜切除的风险主要有 3 类:出血、穿孔、狭窄。但总的来说,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较低,医生一般都可以在手术中立即处理。因此,您不必过分担忧。

麻醉医师则会进行术前麻醉评估,包括回顾既往病史、曾经可能有过的麻醉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眩晕、疼痛等)。另外,医生会给您讲解麻醉相关的注意事项,商议术后镇痛药物的给药方式,例如硬膜外麻醉、静脉留置镇痛泵等。

阅读下列文章,了解更多内镜下切除术的风险

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当天,任先生成功接受了麻醉。内镜医生在内镜下完整地切除了病灶,切除掉的食管黏膜大小约 2.5cm。

了解内镜下切除术过程,请阅读下列文章:

手术结束后,医生对任先生进行了复苏处理,密切监测他的生命体征,直至意识清醒。术后第一天,他开始吃流食,在此过程中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医生判断任先生恢复得不错,在术后第二天就批准他出院了。

病理结果

切下来的样本,当天就被送到了病理科。最终的报告显示,任先生患的是食管高分化鳞癌,位于黏膜层,病变都切干净了。

医生告诉他,高分化癌说明恶性程度比较低,而且切除得很彻底,淋巴结转移风险也极低,不需要再做外科手术或放化疗了。

任先生对这次治疗很满意,而且面对病理结果,他觉得自己很幸运。由于癌症没有侵犯得太深,他只需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出院后

任先生按照医嘱,出院后一直吃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药,恢复得很好,没有出现迟发性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一个月后,他按时回来复查了胃镜,显示手术创面完全愈合,而且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了。

定期复查

目前,距离手术已经过去了一年。任先生一直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每三个月回来做一次胃镜复查,术后半年和一年时又分别做了一次胸部 CT 复查,都没有出现复发或转移。

他的生活也没有因为这次内镜手术而出现太大的变化。他对于癌症复发或转移的疑虑,也随着术后规律复查的结果而烟消云散。

一年前刚查出食管癌的时候,任先生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弃儿”。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得的是能够治愈的癌症。如今,他继续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生活重归平静。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