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微创:肺癌微创手术从传统的三个切口,逐步演变成双孔与单孔手术。借助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只需要大约1厘米的观察孔来观察体内情况,同时借助先进的手术器械,通过3~5厘米的切口就基本能完成操作。
- 更精准:肺叶切除仍是肺癌手术常规术式,至少会切掉半个左肺或1/3个右肺,损伤显然比较大。通常一个肺叶含有2至5个肺段,切除一个肺段比切除整个肺叶创伤更小,剩余肺组织和保留的功能也更多。
虽然目前治疗肺癌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对于早中期的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外科手术仍是唯一有机会治愈疾病的方法,是医生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案。
目录
一、我们的肺——一棵会呼吸的树
想了解肺癌手术,先了解肺的结构特点。
我们的肺像一棵会呼吸的“树”,从气管分出左右两条“主支气管”(一级),然后分出肺叶(左肺 2 叶、右肺 3 叶)支气管(二级),继而分出肺段(左肺 8 段、右肺 10 段)支气管(三级),越分越细(如下图)。所谓“肺段”,是指一支肺段支气管+它的分支+所属的肺组织。
肺段呈楔形,底在肺表面,尖在肺根。每个肺段都有相对独立的血供体系和支气管分支,因而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如图)。
二、肺癌手术新趋势——更加精准和微创
传统肺部手术往往令人恐惧。不少患者脑海中的画面是:医生切开胸壁,切断肋骨,在血肉模糊中手术;手术后患者装上呼吸机、插满各种管子,躺在重症病房好多天才得以恢复正常活动。这幅画面甚至吓得一些患者抗拒手术,遗憾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实际上,这早已经成为历史。在精准微创、快速康复理念下,目前多数肺癌手术患者在术后一周内、甚至手术当天即可出院。肺癌手术的精准微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手术入路微创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在1994年首次应用于肺癌。借助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只需要大约1厘米的观察孔来观察体内情况,同时借助先进的手术器械,通过3~5厘米的切口就基本能完成操作。
专业界对VATS与传统的开胸手术做了很多比较研究,表明VATS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肺功能损害轻、术后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自然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VATS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同时它还在持续进步:从传统的三个切口,逐步演变成双孔与单孔手术。传统3个小切口胸腔镜手术,其中的腋后线切口有几个缺点:
(1)背部肌肉层次多、血供丰富,这儿切口往往出血比较多;
(2)此处切口肌肉和神经受到损伤,常导致明显疼痛,并且有感觉异常和运动轻度障碍;
(3)过多切口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阴影”。
由此而生的“单操作孔手术”取消了腋后线切口,而相对延长腋前线切口,所有操作器械都由一个操作孔进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当然,单孔操作也并非完美无瑕:器械之间容易互相干扰,如果病灶靠近背侧或膈肌附近,不能充分显露,就会给操作带来困难,增加手术时间。另外可能无法处理严重的组织粘连和术中出血。这也提高了操作医生的“门槛”,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周围器官和组织损伤。
相关阅读
2. 切除范围更精准
目前,肺叶切除仍然是肺癌手术的常规术式,这相当于至少会切掉半个左肺或1/3个右肺,损伤显然比较大。通常一个肺叶含有2至5个肺段,切除一个肺段比切除整个肺叶创伤更小,剩余肺组织和保留的功能也更多。并且,如前文介绍,每个肺段都是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切除肺段在解剖学上可行。
那么,有没有可能不切肺叶、而只切除病变的肺段呢?
专业界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一方面,对于符合某些条件的小结节,能否只做肺段切除、而不切除整个肺叶;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体弱、或合并其他心肺疾病的肺癌患者,可能耐受不了肺叶切除,能否用肺段切除代替。
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 (NCCN) 的 NSCLC 指南建议,对于下述情况,可以考虑“小于肺叶”的切除(肺段切除和肺楔形切除):
- 肺功能差、或有其他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
- 位于肺外周部位结节,直径不大于2厘米,并符合组织学和影像学某些特定条件。
对于早期肺癌,“小于肺叶”的切除究竟能否取得跟肺叶切除一样好的远期疗效?目前专业界还有争议,也正在进行多项研究来验证这一点。在有确切结论之前,患者应跟医生密切沟通,配合医生谨慎选择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更精准、更微创”的肺癌手术已经为很多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肺癌手术探索的方向。
相关阅读:
共同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郑少鹏医生 黄卢煜医生 夏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