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目前公认的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是前列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但是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肿瘤筛查的争论。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检索“PSA 筛查”,大家可能会看到很多分歧,甚至建议直接废除 PSA 筛查。
这些争论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的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 PSA 筛查存在的不足:患者生存获益小,并且带来显著的过度诊断和治疗。
在国内,前列腺癌筛查仍旧很有必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近 30 年的推广使用,欧美地区的中老年男性对 PSA 筛查和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具有充分的认识,在这一点上和国内情况迥然不同。
其实,有些媒体为博人眼球,对这些结果断章取义,在解读时过度突出了对于 PSA 筛查的研究结论,却忽视了得出该结论的前提条件,刻意回避了前列腺癌在中美之间的发病情况、疾病构成和PSA筛查普及现状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例如,美国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例占 78%,日本局限性前列腺癌比例接近 50%,而我国仅有约 1/3 的初诊患者为局限性病变。美国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取得的成绩正是得益于 PSA 筛查的普及。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建议在筛查 PSA 之前对受检者充分阐明利弊,让受检者了解后自行决定是否接受检查,以消除或降低过度诊断的风险。所以,针对我国国情,PSA 检查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于前列腺癌筛查,国内专家已达成共识
2017 年国内前列腺癌筛查共识建议:
- 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 10 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 PSA 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
- 血清 PSA 检测每 2 年进行 1 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 PSA 检测的终止时间;
- 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尽早开展血清 PSA 检测,高危人群包括:
- 年龄大于 50 岁的男性,
- 年龄大于 45 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 年龄大于 40 岁且基线 PSA>1 ng/ml 的男性。
PSA筛查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确诊
目前 PSA 检查时只需从手臂抽取 2ml 血,检查费用在 150~200 元左右。
其实,PSA 检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检查结果的误差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重复检查。
在很多情况下,血清 PSA 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 血清 PSA 也与年龄和前列腺体积有关,随年龄和前列腺的体积增加而增高;
- 膀胱镜检查、导尿操作、直肠指诊、前列腺按摩、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穿刺、急性尿潴留、严重便秘、射精等物理刺激,或是急性前列腺炎等其他前列腺疾病也都能使 PSA 值出现一过性升高。
因此,在 PSA 检查时还要注意近期有无上述因素的影响。
总之,发现 PSA 升高时不要过分紧张,更不必“谈癌色变”。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医生处就诊,如果排除上述干扰因素,连续 3 次检查血清 PSA 都有升高,特别是直肠指检、B 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前列腺内有异常结节,需高度警惕,万不可掉以轻心。这时可能需要进行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患有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