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循证医学检视乳癌外科的临床诊治
循证医学的定义:临床实践需综合分析大宗病例,并前瞻性随机对比临床试验的结果,这是循证医学。应该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来检视临床实践。作为乳癌治疗的不断改进。
循证医学将临床文献归纳为5个水平:
第1水平:指严格地综合分析很多前瞻性随机对比临床试验结果,能得结论。
第2水平:为少数前瞻性随机对比临床试验,未能得到确定性结论;
第3水平:为前瞻性临床病例组研究;
第4水平:为临床病例对比研究,不具备有严格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性质;
第5水平:为临床病例研究分析。
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有力证据的应为:有第1水平临床试验所确定结果才是符合循证医学要求。
完全适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癌治疗方案:乳腺癌保乳术式,新辅助化疗,乳房成形等,在国内,除病人无主观美学要求外,客观保留乳房术后乳房放疗、随访和乳房X片,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基层医院和病人认识及要求,急需按循证医学的要求,为制定乳癌治疗方案提出合理的原则。
自我检查乳房时的可疑点
掌握正确的乳房自我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的异常情况,乳腺自我检查时应注意以下的可疑点:
1、通过对镜检查,发现双侧乳房的外观有变化,如:乳房局部隆起、乳头有无内陷,乳房皮肤颜色红肿变化,等。
2、用手触摸乳房,发现有单个肿块,或多个肿块,或大小不等的肿块。
3、用手提拉乳房皮肤,和乳房内的肿块粘连;或其它改变。
4、在正常乳头的情况下,乳头有明显的凹陷;拉乳头时牵拉不动。
5、积压或不积压乳头,有溢液;溢液的颜色较深,红、黑较多。
6、乳房无明显肿块,但乳房肿块或结节与实际分布的结节相比,超过乳房平时隆起的部分。
7、腋窝可及肿大的淋巴结;但没有压痛感。
医生检查乳房时的注意事项
医生检查病人时,要严格的掌握正常乳房和异常乳房的不同之处:
1、乳房外观:双侧乳房的外形是否对称;乳房的外形是否有变化;一般情况下乳房的外形变化不大,如乳房的外形有以下的变化要特别的注意:乳房的皮肤不正常:突起、凹陷、红肿、水肿、皱纹,等等;乳房皮肤不正常的范围。
2、观察乳头:双侧乳头是否对称;乳头有无凹陷;乳头有无溢液;溢液的性质;溢液的量。常见的溢液异常为:血性溢液,但不能除外其他颜色的溢液。
3、触摸乳房:触摸双侧乳房,比较双侧乳房的差异;尤其注意触摸乳房时是否可触及肿块,特别注意:肿物的大小、边界、移动度、粘连度、实性、囊性、疼痛否、等等。注意乳腺增生的结节和乳腺微小肿物的差异。
4、注意副乳:副乳的大小不一样,但一定要检查有无副乳,副乳内的变化。
5、触摸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的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压痛,有无活动度。
6、根据检查结果,给病人进行各种特殊的不同的检查:超声、钼靶平片、核磁共振、乳腺导管镜、核素扫描、乳房穿刺、等等。
钼靶平片检查的可疑点
钼靶平片的对象:乳腺可及肿物;超声可疑肿物;年龄在40岁以上;等。
乳房的钼靶检查常见的问题:
乳房有大小不等的肿物,单发或多发;肿物的形态不规则;肿物的边缘欠清晰;乳房的皮肤变化;乳房实质的变化;双侧不对称;血管影增粗等征象则恶性病变可能性更大。淋巴结的变化等。
乳房的钼靶可见的微小钙化:
乳房内的钙化灶有大小之分:粗大的钙化灶常常为乳房的良性病变,如乳房组织内的动脉老化、陈旧性的损伤以及炎症等,一般不需要活检。
细小的钙化灶通常位于细胞生长分裂较快的部位。若局部有多个细小的钙化点聚集成簇,则提示可能有小的乳腺癌病灶存在。
乳腺微小钙化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1、乳腺癌钙化的发生率:钙化是乳腺癌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某些特异形态的钙化是乳癌的危险因素。
2、早期乳腺癌唯一的X线征象:成簇样微小钙化常是早期乳腺癌唯一的钼靶平片征象。根据微小钙化形态、大小、数量和密集度等表现可反映病变性质和范围。微小钙化点可位于肿块内或周围,总数目6~15枚,密度不均,大小不等。乳腺X线检查可提高隐匿癌、微小癌和早期癌的诊断率。
3、乳腺恶性病变微小钙化的形成:乳腺恶性病变单位面积微小钙化数目较多,可能为癌组织坏死和癌细胞分泌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致。钙化点间密度不同、大小不一可能是钙盐沉积时间长短不同,随时间延长首先形成的钙化密度相对较高,体积相对较大。
4、良性恶性钙化的差异:与良性钙化相比,恶性钙化群平均密度较低,密度及大小对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价值较大。乳腺X线片中微小钙化分布似乎无规律可循,但病理发现癌肿发生于末梢导管时,钙化可位于大片坏死组织中或癌细胞间,亦可存在于所属上级导管内或导管分叉处或相邻腺泡腔内。
5、癌灶区域钙化的形成:癌灶区域性钙化可呈细沙型或混合型,导管内钙化呈蠕虫型,可能与肿瘤异常分泌沿导管引流有关。当癌肿位于较大导管时,远离病灶钙化常位于外周下一级导管内,以细沙型为主,可能是癌细胞异常代谢物或癌细胞逆流刺激末梢导管及腺泡而产生。数目多、颗粒细、边缘粗糙,可位于块影内或外的提示恶性。
乳房内微小钙化和结石的区别
1、乳房的钼靶平片检查,可见到乳房结石,乳房结石的概念为:钙化块较大,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乳房结石和微小钙化是完全可以区别的。
2、乳房结石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它既不是乳腺增生,也不是乳腺肿瘤。通常情况下,病人有意或无意在乳房内摸到硬块,一般为扁圆形或圆形,直径的大小不一,最大的约为 1~3 cm,钙化较大时,在乳房检查时,可及乳房内的肿块表面光滑,界限清楚,用手指可以推动,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
3、乳房有症状明显或不明显的炎症,可引起输乳管道狭窄或者发生阻塞,同样造成乳汁淤积。当乳房内乳汁淤积过多,可突破腺泡壁或输乳管溢出。许多被破坏的乳腺腺泡和导管融合,即形成一个较大的乳腺积乳囊肿。时间较长,囊肿内的水分被逐渐吸收,便形成质地坚硬的乳房结石。乳房结石一旦形成,非常难消退,钼靶平片可以发现。
对有簇状钙化病人的分析和活检
1、簇状钙化的诊断方法:对临床未触及肿块而钼靶摄影发现乳腺内有簇状钙化的病人,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X线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X线引导下金属线定位切除活检;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金属线定位切除活检。
2、金属线定位切除活检的优点:对乳腺微小钙化灶定位准确;进针方向平行胸壁;用带有“倒勾”的金属定位线标记钙化部位;根据钙化点位置调整穿刺针的进入方向;放置定位线的数量要根据钙化点的分布而定。特别注意:放置定位线后,患者体位改变可使定位线和钙化点的位置相对发生变化。
3、对微小钙化灶切除完整性的判断:活检手术过程始终在金属定位线的引导下进行;切除定位线前端有较多腺体组织;切下标本后行X线照相,了解钙化点是否已全部切除。但照片时注意放射线的强度。
乳腺钙化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1、乳腺癌钙化的发生率:钙化是乳腺癌常见的影像学表现。特异形态的钙化是乳癌的危险因素。
2、早期乳腺癌钙化的征象:根据微小钙化形态、大小、数量和密集度等表现可反映病变性质和范围。微小钙化点可位于肿块内或周围。密度比较集中,总数目6~15枚,常用诊断意义。提高了对隐匿癌、微小癌和早期癌的诊断率。。
3、乳腺恶性微小钙化的形成:可能为癌组织坏死和癌细胞分泌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致。钙化点间密度不同、大小不一可能是钙盐沉积时间长短不同,随时间延长形成的钙化密度相对增高,范围相对扩大。
常见乳腺肿块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1、腺囊性增生病:次病为乳腺异常增殖症的一个病变阶段,多为年龄较大者,且易多发,有时呈索条状结节,边界不清,属于癌前期病变。
2、乳痛症:亦为乳腺异常增生症的一个病变阶段,主要表现为在乳腺上可触及多数不平滑之小结节,且多有轻微自发性痛。尤其月经来潮前乳腺胀痛明显,甚至有是痛不可触,患者很是痛苦。
3、乳头状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者多为老年妇女,50%有血性溢液。多发者呈弥漫性结节,无明显肿块。此瘤可恶变。
4、腺纤维瘤: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大多在20-30岁期间。肿块明显、边界清楚、光滑、活动、较软,并呈结节状。生长缓慢,而且很少有疼痛,但有恶变发生的可能。
5、脂肪坏死:好发于肥胖妇女的乳房外侧部分,大多有外伤史,需行切除活检来鉴别。
6、乳房结核: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
7、浆细胞性乳腺炎:也称非哺乳期乳腺炎。较少见,多有急性发作史,可有疼痛、发烧等,但经消炎治疗后很快消退。
8、叶状囊肉瘤:多见于35-40岁者,发展较慢,肿瘤呈分叶状,部分坚硬如石,部分区域呈囊性感。瘤体常巨大,有时溃破,很少与胸膛固定。常误认为晚期乳腺癌,但根治术后疗效很好。转移不多见,一般以血行为主,偶有淋巴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