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怎么办?

  首先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正常人空腹8~10小时后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医院常用75克葡萄糖行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具体做法是:葡萄糖75克(由医院提供,事先已精确称量好并密封保存备用)+水300ml,空腹状态于5分钟内喝完,2小时后抽静脉血检测血糖,正常人小于7.8mmol/L。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目前,大多数权威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对血糖控制目标界定如下: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非空腹我们不妨理解为餐后2小时、中餐前、晚餐前、睡前,或其他任何时候(空腹除外)。临床具体实施时以餐后2小时可操作性较大,如果以其他时点为认定标准,则接近10.0mmol/L的血糖水平对大多数患者来讲还是过高了。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是否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都搞一刀切?回答是否定的。对新发或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病程较短者,应尽早使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对健康有利是肯定无疑的。相反,对病程长(如大于15年)、严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肾病中晚期、严重糖尿病眼底病变)、伴发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晚期)、高龄,还有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等等,血糖控制目标要适当放宽。

  有了上述的原则指导,临床医生就可对来诊者进行量体裁衣、处方用药了,经一段时间治疗以后,如果血糖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可从下面几方面寻找原因。

  一、为饮食是否规律。每餐开饭的时间点是否大致一样(差别不要超过15分钟),每餐饮食结构和食量是否经常改变,烹饪方法是否更改,比如用同量的大米或其他主粮,煮成饭和煮成粥,摄食后对血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后者因吸收快血糖便很快升高,但到了餐前往往出现低血糖。

  建议吃稀饭者不妨预留一点食物作为后期加餐用,以避免血糖“前高后低”的情况发生(可在餐后2小时左右加餐)。是否经常不规律加餐(零食)。另外,糖尿病患者最忌暴饮暴食。因此,建议患者每天饮食要保持相对恒定,任何更改都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有时一次较严重的血糖波动会影响数天之久,需要重新摸索出新规律来。总之,糖尿病患者管理饮食至关重要,实施过程中确实面临诸多的挑战,每一餐都在考验自己的情商和毅力。

  二、为活动量的改变。活动较多时血糖会控制好一些,反之则差些。虽然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但每个患者需自己摸索和探讨其规律来,使饮食、运动、药物三者能相互配合好。

  三、为药物因素。药量不足、剂型、品种改变,包括从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或从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或两者联合,等等,都会对血糖产生影响,需要观察调整。

  四、为体内潜在疾病的影响。如果降糖药物剂量、饮食和活动量都没有大的变动,而血糖突然升高,要特别注意体内可能存在潜在的感染或其他影响血糖的疾病。如合并甲亢,此前尚未被诊断,甲亢会额外的使血糖升高。感冒、肺炎、尿路感染,有时自己也不怎么在意而被忽略了,到了医院检查才被发现。感染将使血糖迅速升高,这是由于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而原先的降糖药物又没能及时加量。此时,除了适当调高降糖药物外,还要治疗引起血糖波动的新发疾病,合并感染者必须积极控制感染。

  影响血糖的情况还有不少,如心理应激,包括失眠、焦虑、赌气、压抑、家庭或生活变故、学习和工作压力,这时要充分依靠自己的智慧,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最终定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体内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会逐步下降,因此血糖也就随之有所升高,原先口服的一些降糖药物也逐渐耐药或失效,需要更改其他的降糖药才能把血糖控制住。

  对一个已与疾病斗争多年、久经沙场的患者来说,平时注意积累自己的心得,碰到上述问题有时不用找医生也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