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进展期食管癌,手术前后为何要化疗

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如果是进展期食管癌,也就是常说的“中晚期”,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化疗或放化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生存率。在手术前进行的治疗被称为“新辅助治疗”,而手术后进行的则被称为“辅助治疗”。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看看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过程。

孙先生(化姓),61 岁,4 个月前出现进食哽噎感,吃固体、较硬的食物时更明显;还有胃酸反流的症状,偶尔会呕吐、腹痛、腹胀。由于症状逐渐加重,他去当地医院就诊,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 32~39 cm处,有黏膜新生物,病理活检结果为鳞癌。

确诊经过

拿到诊断报告,孙先生马上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想再次进行病理确诊。这一次的胃镜检查提示:距门齿 35~40 cm 处的食管下段有溃疡浸润型肿物;病理结果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随后完善的胸部 CT、全身 PET-CT 等检查提示:食管胸下段癌,累及腹段食管;转移到胃小弯侧淋巴结。临床分期为 Ⅲ 期。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的指南,医生建议先化疗,然后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采取手术治疗。

结合两次就诊的病历,医生发现,孙先生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都还不错,大小便正常,体重也无明显变化;虽有 20 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但一直坚持服用降压药氯沙坦钾,血压控制在 120/70 mmHg 左右,没有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精神病以及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等。这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可以耐受化疗和手术。

不过,孙先生是一位 40 年的“老酒友”“老烟枪”,平时爱喝白酒,平均每天要喝 2 两,但已戒酒 3 年;吸烟 40 年,平均每天吸 20 支,2 周前开始戒烟。医生告诉他,虽然已经戒酒多年,也有了戒烟的意识,但吸烟、饮酒史仍会提高化疗、手术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仅吸烟一项,就可将术后肺功能风险评估,由低风险直接划归为高风险或手术禁忌。因此,应该继续戒烟、禁酒,并完善一系列治疗前的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凝血、感染筛查、肿瘤标志物等)、肺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管超声等。

治疗经过

孙先生进行了 2 周期的“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仅出现轻微的副反应。经过胸部 CT 评估,肿块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可以进行下一步手术治疗。

在完善了一系列术前检查后,孙先生接受了全麻下的腔镜食管癌三切口手术(医学上称为“右开胸 McKeown 术式”)。医生在他的体表开了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然后借助腔镜,完成了癌肿切除、淋巴结清扫、“管状胃”的制作、与残留食管的吻合等操作。由于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孙先生受到的创伤比较小,术后恢复情况不错,很快就出院了。

手术后,医生马上将切下来的标本送到病理科,最终结果为:食管胸下段低分化鳞癌,侵及黏膜的固有肌层,病理分期为 ⅢB 期。

这一分期属于我们常说的“中晚期”,临床上一般还需再做术后的“辅助化疗”,以便“追杀”体内可能残存的癌细胞,巩固治疗效果。考虑到孙先生的身体耐受能力不错,术前化疗的敏感性也比较好,因此,医生建议他再次入院,进行 2 周期的术后化疗。这次治疗中,孙先生依然只出现轻微副反应,治疗后顺利出院。

随访检查

术后2年内,孙先生每 3 个月来院复查 1 次。第 3 年开始,改为每 6 个月随访一次。每次复查都做血液学检查、B 超、CT,间断接受了PET-CT复查。截至目前,他的身体情况都不错,没有出现复发、转移。

小结

从孙先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就好比先对肿瘤进行一波“先头打击”,达到缩小病灶、减少微小转移风险、实现肿瘤降期等目的,从而降低术后远处转移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远期存活率。

手术后,根据最终的病理诊断报告和患者的身体情况,可以选择术后的“辅助”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消灭“逃窜”到其他部位淋巴结,或侵犯到食管外膜的肿瘤,降低复发风险。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